以下为《基础语文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
第1天 基础知识+语言运用
1.D [解析] A项,鱼鳞(lín)。B项,珐(fà)琅。C项,落(lào)色。【多音字识记:大大落(luXXXXX)落,丢三落(là)四,叶落(luò)归根。】
2.B [解析]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强调的是形似。此处应改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强调的是神似。“剖析”指做深入的辨析、分析。“莺歌燕舞”指黄莺在歌唱,燕子在飞舞,形容大好春光或大好形势。“不是……而是……”是固定搭配,表并列关系。
3.A [解析] 完全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引号的运用识记:如果引文完整,独立使用,那么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叫作完全引用。如果引文做句子中的一个成分,那么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叫作不完全引用或部分引用。】
4.D [解析] A.成分残缺,在“成为”前面加“具有”。B.句式杂糅,把“被受到永久封某某”改为“被永久封某某”或“受到永久封某某的处理”。C.搭配不当, 两面对一面。
5.[答案] ①中医西医疗效不同 ②辩证地对待前提假设(或“理性全面地思考问题”) 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有人得了慢性病就去中医院,得了急症就去看西医”分析,前提假设是中西医的疗效是不同的;第②处,结合“生活中的前提假设经常有对也有错”“是批判性思维核心品质之一”分析,因为生活中的前提假设经常有对也有错,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前提假设;第③处,结合“前提假设就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与赛跑的规律是一样的’”分析,人们常说的应该是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6.[答案] 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
②有衣食之困而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反驳对方时要做到自己推理的合理性及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第一处,“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这样就不谈道德了呢?”这句有偷换概念的嫌疑,首先可以抓住这一点反驳对方,即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其次,“谈道德”是有前提条件的,“道德”属于精神层面,“谈道德”要以物质为前提,物质是第一性的。最后指出精神和物质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第二处,“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反驳对方这一观点可以用反证法,即“有衣食之困而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也很多”。其中对方说例子不胜枚举,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
第2天 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
1.C [解析] A项,奢靡(mí)。B项,涛涛江河—滔滔江河。D项,卓(zhuó)越。【多音字识记:“靡”表浪费的意思时,读mí;表顺风倒下、没有、美好的意思时,读mXXXXX。】
2.B [解析] “考查”改为“考察”。“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侧重考核、检查;“考察”意为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侧重观察了解。且与“程序”搭配,用“考察”合适。
3.C [解析] 冒号应改为破折号。【冒号与破折号区别识记:二者表示的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分项说明或列举时,则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解释,则应用破折号。】
4.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为“通过这样一对一的改稿活动”。B项结构混乱,可改为“应进行普通话字音考查”或“普通话字音考查势在必行”。C项语序不当,应为“与其说是视觉的,毋宁说是心理的”。
5.B [解析] 肆,放纵,在这里是“尽显”的意思。
6.B [解析] 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让步,尚且;C项,连词,用来/介词,把;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参考译文]
最令人敬佩的行为往往带有传祺色彩,传祺的举动一定是出于天性,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勉强而为,很少能够成功。我听说的XX程含光少年时鞭打老虎解救弟弟的事,可以说很有传祺色彩。
康熙乙卯年秋天,含光带着弟弟从XX回来,路过箬岭。箬岭险峻,正当日落时分,四周没有人烟,阴沉昏暗,二人各自鞭打着跛脚的驴子艰难地前行。忽然腥风骤起,树叶扑面有如雨下。一只猛虎把他弟弟抓走了。含光大惊而坠落在地上,手持短鞭奋力追赶老虎。他左手按着虎颈,右手用鞭子乱捶虎头,老虎的呼号声震动了山谷。老虎大怒,不能用尽力气反抗,放下了他的弟弟,占据一角大吼,想要同含光搏斗。含光背着他弟弟飞奔下岭,投宿旅店。把他弟弟从肩上放下以后,他弟弟还有一口气没有断绝,于是含光把汤药灌下去,他弟弟才慢慢地苏醒过来;含光也喘了口气略微安定下来,起身看他弟弟的肩膀,(发现)前后有十几个血洞,鲜血流了一地,于是又十分悲伤。有个道士对他说:“老虎的牙齿有毒,已经深入皮肤了,毒血不全部挤出,就没得救了。”含光用尽全力用嘴全部吸出来,总共吸出血数升。医治了几十天,(他弟弟的)病情渐渐平稳了,他才和弟弟一起回家。
到今天,他弟弟已经是八十岁的老头了,每次一抚摸那鞭子(就会泪流满面),因为常常用血泪擦拭它,所以鞭子润滑光亮得像镜子一样,他把鞭子珍藏起来,并把它作为世代相守的珍品。这真是千古的奇事,足以用来教育人们互相友爱了。后来,乙卯年,XX人蒋衡(字拙存,号拙老人)暂宿于XX蕃懶道院,有人请他为此事写一篇记,并且为这根鞭子作一段铭文。
第3天 基础知识+文言断句翻译
1.B [解析] A项,舢(shXXXXXn)板。C项,桥礅—桥墩,商贾(gXXXXX)。D项,蜇伏—蛰伏,潜(qián)力。
2.A [解析] “独具只眼”应改为“独树一帜”。风格不能说“独具只眼”。独具只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独树一帜: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自成一家。窠臼:比喻现成格式,老套子(多指文章或其他艺术品)。甚至:连词,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3.C [解析] 括号及括号中内容应移至句号后。
4.D [解析] A项,表意不明,“对此不以为然”究竟是针对前面哪一种看法,原句没有明确。B项,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在“决定”的后面加上“的签名”。C项,成分赘余,“堪称”本来就有“可以称为”的意思。
5.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某某/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
6.(1)既然这样,那么摒弃那些虚构的东西而保存那些真实的东西可以吗?回答说:不一定。
(2)XX君,是天下与众不同的人,他与我在XX山房相遇。我们初次相逢就成为莫逆之交,各自述说了自己旅途中的景况。
[参考译文]
野史全部都是真实的吗?回答说:不一定。全部都是虚构的吗?回答说:不一定。既然这样,那么摒弃那些虚构的东西而保存那些真实的东西可以吗?回答说:不一定。《六经》《论语》《孟子》,探讨研究的人非常多,归根到底是让人做忠臣,做孝子,做好官,做贤善的朋友,做专情的丈夫,做坚守节操的妻子,做树立高尚品德的读书人,做积累善行的家庭,如此而已。经书撰述这些道理,史传记述这些事件,它们的著述准则都是一样的。道理写下来了,但世上的人不都是长于切磋的贤士;事情被记载下来了,但世上的人不都是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读书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村夫幼童、村妇商贩,把甲的正确与乙的错误作为喜怒的标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奖惩的依据,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当作学问,因而通俗演义作为其中一种,就足以用来弥补经书史传的不足。
但有的人说:“(这些通俗小说)如同乡间集市上的酒菜,不能进入宴请宾客的筵席,哪里能用得上这些荒诞无稽之语呢?”唉!《大人赋》《子虚赋》,(虽然多是虚妄之说,)在文章的结尾也点明了劝诫之旨,再回头看它们的主旨怎么样呢?(不难发现,)作品中的人不一定要在他身上发生某事,某事也不一定要附着在某个人身上。那些真实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可以弥补国家藏书的遗失,而那些虚构的故事也一定会有一些激昂的劝诫诱导、悲歌感慨的意旨。故事情节是真的,道理就不会假,即便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所阐述的道理也可以是真实的,不会妨害风俗教化,不会弄错圣贤所阐述的道理,也不会违背诗书经史所阐述的经义。像这样的话,这些通俗小说难道可以废弃吗?
XX君,是天下与众不同的人,他与我在XX山房相遇。我们初次相逢就成为莫逆之交,各自述说了自己旅途中的景况。于是他拿出了自己新刻的几卷作品来助酒兴,并且说:“还没有编订成书,您何不先为我拟一个书名?”我读了他的作品,大致来说是一些如同僧人解说因果、传说佛法超度世人一类的言论,就如同乡村集市上的酒菜一样,所帮助的人很多。于是我为它起名为《警世通言》,并鼓励他将作品编订成书。
第4天 基础知识+诗歌鉴赏+名句默写
1.A [解析] B项,靓丽—亮丽。C项,精髓(suXXXXX)。D项,思辩—思辨。
2.A [解析] 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语境中“不仅”应与“而且”搭配,表更进一层。B.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符合语境。C.贯注:(精神、精力)集中。符合语境。D.桴鼓相应:用鼓槌打鼓,鼓就响起来,比喻相互应和,紧密配合。符合语境。
3.C [解析] 顿号使用错误。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入,宜用顿号。《人间正道》与《苍天在上》后的顿号应去掉。
4.B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实现”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观测模式”后加“的顺利运行”。C项,搭配不当,“调整”与“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搭配不当,可在“及”后加“提高”。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据……的数据”或“……的数据显示”。
5.[答案] 不行 力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诗歌前四句中哪两个词语交代农夫对老牛发怒的原因,这就确定了答题的区间,即到“老牛带月原上耕,耕儿怒呼嗔不行。瘢疮满背股流血,力乏不胜空哀鸣”中找到老牛的表现让农夫发怒的地方,如“耕儿怒呼嗔不行”中的“嗔不行”,是说责怪老牛“不行”,“力乏不胜空哀鸣”中的“力乏”是说老牛“力乏”。这些都是让农夫发怒的原因。
6.[答案] ①老牛今昔力量对比,昔“作千金犍”,今“羸欲倒”。②主人今昔态度对比,今“怒”昔“怜”。③老牛和仓鼠对比,突出老牛被弃的不堪命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是考查“对比”手法,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对比的双方,如“日暮归家羸欲倒”中“羸欲倒”是老牛现今的情形,而“曾作千金犍”是老牛曾经的情形,这是老牛今昔力量的对比;如现在“耕儿”对老牛的态度是“怒呼”,而原来是“负重致远人所怜”,这是主人对老牛今昔态度的对比;如“饱食不如盗仓鼠”是拿老牛和仓鼠进行对比,借以突出老牛被弃的不堪命运。
7.(1)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2)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3)XX虽赊 桑榆非晚
(4)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5)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第5天 基础知识+文化经典+作文审题
1.D [解析] A项,峻朗—俊朗。B项,印鉴(jiàn)。C项,熟稔(rXXXXXn)。
2.A [解析] A.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对象错误。B.几近:几乎,差不多。C.营利:谋求利润。D.甄别:审查辨别或考核鉴定。
3.A [解析] “一位网友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
4.B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坐票紧缺”之后加“的情况下”。C项,语序不当,“及时地”应修饰“挽救”,将其移至“挽救”前。D项,结构混乱,应改为“很少被其他国家超过”或“很少有其他国家能超过”。
5.[答案] 重视 无可奈何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这道题考查了对《选读》教材的理解,熟悉每一篇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孔子的思想。由原文“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可知,孔子对陈成子弑君一事的重视;反复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6.[答案] ①材料二体现了孔子在多次碰壁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仍坚定地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政治品格。这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举动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致的。②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于孔子无损,反倒恰好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材料二中颜回的话表达了孔子的心声。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材料一选自教材《知其不可而为之》,材料二的内容来自孔子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食吃的时候,孔子征求子路、子贡和颜渊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两则材料对孔子形象的阐述,本质上是一致的。答题时要先点出材料二的主旨,然后具体解读材料二的内容,再结合对材料一的理解,最后得出结论: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报告孟孙、叔孙、季孙三人吧!”
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在大夫的行列之后随行,不敢不报告(这样重大的)事啊。君主却说出‘报告孟孙、叔孙、季孙三人’的话。”
孔子到孟孙、叔孙、季孙三人那里报告,(他们)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在大夫的行列之后随行,不敢不报告(这样重大的)事啊。” (《论语·宪问》)
材料二 颜回说:“夫子的道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如此,您推行您的主张,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没人接受就更能显示您是君子!” (《史记·孔子世家》)
7.[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的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由两个部分组成,材料和提示语。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体现生命价值的方式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立意。
不难看出,第一段材料主题是“为了个人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第二段材料主题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看,就是对生死观的理解和探讨,最佳立意当为“为个人理想牺牲生命值得肯定,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自己尤其值得推崇”。正面肯定这种“牺牲”,应当也是命题者的初衷。
不过,在第一段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过去十年里,在尝试征服珠峰过程中死亡的人数接近280”,从命题者的角度看,如果仅仅是肯定“为实现个人理想牺牲生命”,似乎这句话就显得多余。所以,可以用辩证的思维来完善立意:“为个人理想牺牲生命值得肯定,但不做无谓的牺牲;而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值得我们大力推崇。”
第6天 基础知识+语言运用
1.C [解析] A.“衍生”的“衍”读yXXXXXn;B.“赢弱”应为“羸弱”;D.“黝”读yXXXXXu。
2.B [解析]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语境是说“逃离”范式在美式科幻片中应用非常广泛。此处应为“流传”,意为“传播开”。【词语识记:“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事物或言论。】
3.A [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要根据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性质和关系来确定如何使用。本题中,“中国自己的故事”不是书名或电影名,在这里是表强调,所以应把书名号改为引号。
4.C [解析] A项,否定不当,“防止……不被滥用”应改为“防止……被滥用”。B项,结构混乱,应改为“选出40个优秀项目,使之登上了《创意中国》第二季的舞台”。D项,搭配不当,“兼任”和“任务”不能搭配,应改为“……任务多由……其他学科教师承担”。
5.[答案] 关键词:众多 使用过度 容错性低 体验不佳
[解析] 提取关键词,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要求找出“说明高校APP使用情况”的关键词,然后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总结性词语:众多、使用过度、容错性低、体验不佳。
6.[答案] 正方:“无人超市”没有导购、收银员,节省了人工成本。
反方:顾客的购物体验需要的不仅是高度,更是温度,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第一处要求填正方观点,那么就要先分析反方的观点,从相反的方向作答。反方说“无人超市”背后有人工操纵,“人工成本也很高”,那么正方要从“节省人工成本”的角度作答,再结合题干中“没有导购,没有收银员,即买即走,移动支付”的信息不难得出答案。第二处要求填反方的观点,那么就要先分析正方的观点,从相反的方向作答。正方说“无人超市”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和归类分析,让顾客的购物体验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方可针对“高度”进行反驳,如购物体验仍需要“温度”等。
第7天 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
1.D [解析] A项,郝然在目—赫然在目。B项,临渊羡渔—临渊羡鱼,结(jié)网。C项,大辐—大幅。
2.C [解析] “并且”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里,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此处应改为“况且”,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
3.C [解析] 括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应为:“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你已返回大道了,而我们还要寄寓人形之内,在这人间羁旅啊!)。
4.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应先“濡染”,再“渗透”,后“提振”。C项,“讲述中国人在异国开设中餐厅的故事为框架”句式杂糅,应为“以中国人在异国开设中餐厅的故事为框架”或“讲述中国人在异国开设中餐厅的故事”。D项,搭配不当,“受到人们的追捧”的主语应是“《国家宝藏》这样的文物类节目”。
5.C [解析] “独恨其不早耳”的意思是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句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
6.A [解析] A项,“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以”:介词,因为;介词,用。C项,“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副词,将近。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参考译文]
汉高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西楚的君臣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和汉高祖暗中来往,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局势现在已经大定了,您自己治理吧,希望您能开恩让我告老还乡。”范增回乡途中,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长毒疮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他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然这样,那么范增应当因为什么事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而失去天下,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是。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说明他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事离去呢?《易经》说:“知道事物发展的征兆的,大概是神明吧!”《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先凝结降落的必定是小冰粒。”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陈涉能够得到民心,是因为借用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名义。项家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一事,范增是主谋。所以义帝的存亡,岂止是关系到楚国的盛衰,范增的福祸也与此相关。绝对没有义帝被杀,范增却能够独自长久存活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就是谋杀义帝的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百姓也就不会严肃认真。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XX持它,能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按照礼来动员百姓,也是不够好的。”(《论语·卫灵公》)
7.[审题指导] 《现代汉语词典》 对“先入为主”的解释是,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先入为主,把别人的知识当作自己的知识,把别人的个人看法当作盲目的信条。特别是名人效应,使很多人从众,导致他们从间接知识到直接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道路变得曲折甚至出现阻断。克服先入为主需要个人自身努力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具备相对独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个人必须要有意识地独立感受和体验事物。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同时,作为高中生,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处于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认识方法对其一生或许会产生影响。作文就在时代和学生的交汇点出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①观察,切忌先入为主;②克服偏见,全面认识事物;③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④克服消极暗示,保持优良心态;⑤冲破不实的假设,走出人生的陷阱。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基础语文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