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1单元 认识图形(二)
单元集体备课
由于平面图形是二维图形,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的三维空间中找到对应原型,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一些。因此,教科书在修订中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了一年级下册。本单元整体的编排结构与立体图形的编排类似,分为知识的引入(描画)、知识的教学(分类)、知识的应用3个层次,形成了教科书编排结构上的一种“节奏美”。教科书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描(画、印、拓)出简单的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既渗透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有3道例题:例1,在由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并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例2,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例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七巧板拼出指定的图形,进一步直观感知图形的特征。
在教学平面图形时,要注意与立体图形区别开来,尤其在描述平面图形时,要让学生指清楚、说明白,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
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本单元的直观观察,除了平行四边形外,辨认和区分其他平面图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用七巧板拼出指定的图形、怎样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以及梳理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是教学的难点。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准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或教具(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直三棱柱等)让学生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表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相同,从而直观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交流和表达。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需要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其中表达是学生感悟的具体体现,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他们从多角度去感悟知识,强化感知和思维,丰富活动经验。在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把平面图形指清楚、说明白。
第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例1,完成P3上面“做一做”,P5“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面从体上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通过分类,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体验不同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积木,请拿出你们的积木。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
【学情预设】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立体图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描、画、印、拓平面图形打下基础,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师生互动,认识“面”。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主题图。
师:拿出你们的积木,摸一摸每一个物体的“面”,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对平面图形本质的理解,又渗透了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平面图形,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学生用立体图形描出平面图形有一定的难度,立体图形容易移动,导致描出来的平面图形容易变形,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操作,让一个同学按住立体图形,另一个同学来描平面图形,效果比较好。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某某”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1第四题。
四、数一数。
参考答案
四、4 9 5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