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XX一中2006年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汉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寥落 账单 韬光养晦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扫瞄 湎怀 明火执仗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坐落 影碟 平心而论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嬉闹 禀告 名门旺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________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________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②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________,因此,加强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③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的作品来。
A.就是/或许 奏效 品味 B.而是/或者 生效 品位
C.就是/或许 生效 品味 D.而是/或者 奏效 品位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B.随着十六大的日益临近,中央电视台的四百多名工作人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对许多重要活动进行现场直播。
C.编辑部小李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词恰当,真可谓疏而不漏,令读者叹服。
D.事情败露后,他们还用尽心思,订立攻守同盟,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没想到心劳日拙,反而早早地坐在了被告席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特警总队主要负责处置性质严重、规模大、社会危害性大、暴力性和对抗性强的、市级公安机关其他警种或事发地公安机关难以承担的反恐、反暴、防暴等事件,承担重大活动的安保等特殊任务。
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D.11月的澳大利亚气候温暖,在墨尔本最大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群的鹦鹉不但不怕生人,喜欢纵情于游客手上蹦跳嬉戏,而且五颜六色,极尽缤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5—7小题。
水星的大气层很稀薄,距太阳的距离又近,因此水星的天空看上去是趣味盎然的。在水星上看天空,最有趣的现象是太阳有时大,有时小,最大和最小相差1倍多。在一般情况下,水星上空的太阳有地球上空的两个半那么大。太阳在水星上空移动的速度也很有趣,时快时慢,有时还会“倒退”,这是别的行星上难以见到的。过去曾经有人据此推测水星上存在季节变化,认为它接近太阳时为夏天,远离太阳时为冬天。现在科学家们放弃了这种看法,因为他们认识到水星到太阳的距离太近,又缺少调节温度的空气,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高到427摄氏度,能把锡、铅等金属熔化;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温度低到零下173摄氏度,能把二氧化碳冻结起来。
站在水星表面看太阳,太阳在天空慢悠悠地移动。在地球上,从红日初升到夕XX下只要12个小时。在水星上,太阳在天空游历“半天”,却要88乘以24小时,相差176倍!由于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缓慢,水星上的日出和日落也和地球上不同。在地球上,太阳出山是“喷薄而出”的,而在水星上,太阳则在“地平线”上慢慢爬行,一次日出需要12—19个小时!想看一次水星日出,得准备好三顿干粮!虽然水星日出时间很长,但天文学家仍不肯放过任何观测它的机会。因为水星大气极其稀薄,不仅不妨碍天文观测,而且有利于长时间拍摄天体照片和光谱。借助水星日出和日落拍摄的照片和光普,天文学家可以从容不迫地探索太阳外面的色球层和日冕。而在地球上,这种观测只能在日全食期间进行,平时是观测不到的。
行星大气是行星的一把“保护伞”,能散XX光、调节温度和保护行星不受宇宙射线粒子的袭击。但是并非每颗行星都具有稠密大气层,行星保存大气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质量、表面温度和大气成分。具有强大引力的大气层,例如我们的地球,能够保存大气,而水星是个体积小的大行星,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它周围的任何气体都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逃逸到太空中去了,因此水星上存在大气的可能性按理说较小。然而,“水手10号”三次经过水星周围,记录到了大气的痕迹,并测出水星大气的成分的氨、钠、钾、和氧,但气压很低,只有万亿分之一个地球大气压。由于水星大气很稀薄,几乎丧失了散XX光的功能,因此水星晚间是漆黑的,像罩上了一层黑色的天鹅绒。如果你有机会站在水星表面凝视天空,那么你会发现,漆黑的天幕上群星璀璨,相互争辉,但不“眨眼”,因为星星“眨眼”是行星的稠密大气造成的,而水星上缺少这样的稠密大气。
水星没有天然卫星,因而水星上没有“赏月”的机会。但在水星上可以欣赏到两颗璀璨的行星,一颗是我们的老家地球,一颗是被誉为“维纳斯”的金星。在水星天空中,地球非常漂亮,呈淡蓝色,周围有一个小伙伴——月亮,它们成双成对,组成一对天空鸳鸯——“双星”,手拉着手相互转圈子,在一个“水星夜晚”能转3圈多。美丽的“维纳斯”一身乳白色打扮,飘逸、潇洒、妩媚、动人,然而它孤身只影,寂寞地守在漆黑的长空中。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4年第11期)
5.下面就“水星特点”的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水星上的昼夜温差很大原因是距太阳太近,同时又缺少调节温度的空气。
B.水星大气的成分是氨、钠、钾、和氧,但气压很低,只有万亿分之一个地球大气压。
C.水星的大气层很稀薄,丧失了散射太阳光的功能,因此,水星的天空是漆黑的。
D.水星是个体积不大的大行星,质量比地球要小得多。
6、对“水星的天空趣味盎然”的诠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水星上看天空上的太阳,太阳有时大,有时小,水星上空的太阳有时有地球上空的两个半大。
B.在水星上看天空上的太阳,太阳在水星天空移动的速度,时快时慢,有时会“倒退”。
C.在地球上,太阳出山是“喷薄而出”的,而在水星上,太阳则在“地平线”上慢慢爬行。
D.站在水星表面凝视天空,漆黑天幕上的群星璀璨,相互争辉,但始终不“眨眼”。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星有一把“保护伞”,即具有稠密的大气层,能散XX光、调节温度和保护行星不受宇宙射线粒子的袭击。
B.行星保存大气的能力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表面温度和大气成份。
C.水星体积小,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因为其大气极其稀薄。
D.借助水星日出和日落拍摄的照片和光谱,可以探索太阳外面的色球层和日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阮某某字茂景,陈留XX人也。祖思旷,金紫光禄大夫。父普,骠骑咨议参军。
长之年十五丧父,有孝性,哀感旁人。服除,疏食者犹积载。闲居笃学,未尝有惰容。初为诸府参军,除员外散骑侍郎。母老,求补XX令,督邮无礼,鞭之,去职。寻补庐陵王义真车骑行正参军,平越长史,东菀太守,入为尚书殿中郎,出为XX太守。时某某为江某某,雅相知重,引为车骑从事中郎。入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以母老固辞朝直,补彭城王义XX北咨议参军。元嘉九年,迁XX内史,以南土卑湿,母年老,非所宜,辞不就。十一年,复除XX太守。至郡少时而母亡,葬毕,不胜忧,十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时郡县田某某,以芒种为断。此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后人;此后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前人。始以元嘉末改此科,计月分禄。长之去武某某,代人未至,以芒种前一日解某某。初发京师,亲故或以器物赠别,得便缄录,后归,悉以还之。在中书直省,夜往邻省,误着履出阁,依事自列①门下。门下以暗夜人不知,不受列,长之固遣送之,曰:“一生不侮暗室。”前后所莅官,皆有风致,为后人所思。宋世言善治者,咸称之。
(选自《宋书·阮某某传》)
注释:①自列:自陈、自白。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母老固辞朝直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雅相知重,引为车骑从事中郎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始以元嘉末改此科,计月分禄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此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后人
XX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9.下列各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阮某某品行清廉端正的一组是
①服除,疏食者犹积载
②闲居笃学,未尝有惰容
③长之去武某某,代人未至,以芒种前一日解某某
④长之固遣送之,曰:“一生不侮暗室。”
⑤督邮无礼,鞭之,去职
⑥亲故或以器物赠别,得便缄录,后归,悉以还之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某某年轻时就很有孝心,父亲去世后的哀伤之情,令旁人大为感动。他的孝心,从他母亲的晚年生活中,也可窥见一斑。
B.阮某某处事以礼,性情耿直,敢说敢为,敢做敢当,表现了他光明磊落的情怀。
C.阮某某喜欢学习,一有空闲便勤奋读书,从没有松懈、厌学的表现。即使晚年行动不便,也没有放弃学习。
D.阮某某为官公正清廉,秉公办事,从不徇私舞弊。严于律己,凡事从我做起,因而受到后人的怀念。
请将第Ⅰ卷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亲故或以器物赠别,得便缄录,后归,悉以还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后所莅官,皆有风致,为后人所思。宋世言善治者,咸称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别舍弟宗一
(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某某。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XX郢树烟。
补注:此诗是柳宗元被再贬边远,到任XX后所作。其堂弟时赴XX探望诗人,后返XX,此诗乃赠别之篇。
(1)诗歌颔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南宋严某某《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这首诗歌与上面严某某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试做出简要评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某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苏某某《六国论》)
(2)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竹 思
高某某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XX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XX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也有不善待竹子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某某。”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XX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蜀南竹海,地处XX,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生,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便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 径,径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XX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杜甫曾某某:“感时花某某,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无意引发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 水和阳光;竹叶会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作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14.文章曾两次写到杜甫:第3段某某“也有不善待竹子文人,譬如杜甫先生……”,后面又写到“杜甫曾某某:‘感时花某某,恨别鸟惊心’……”。请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透身心的一种洗濯”,这句话应如何理解?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题为“竹思”,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就竹子作了哪些思考。(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文,就文章内容或形式上的某一点进行鉴赏分析,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②竹分公母,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竹有强烈的生命意识。③竹宁可少受关注和爱抚.也要自由坦荡地成长。④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只要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17.示例:
①本文作者以杂文笔法围绕“竹”展开多方面思考,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有增长知识的说明.有富有深意的议论,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既富有情趣又富有理趣。 ②文章写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地坦荡成长.但“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却比庭院里的同类少得多,形象鲜明地揭示了人们对万物“自由”的扼杀。 ③文章倒数第三段以拟人手法写公竹与母竹互相倾吐爱情,竹笋呼唤雨水和阳光等,把无思想意识和情感的竹子写成与人一样,十分生动。
六、18.石缝中的花是单薄的,看似难以承受巨石的挤压;悬崖上的松是孤独的,看似难以抵御风雨的袭击。不过,这花是在石缝中顽强地钻出来的,这松是在风雨中挺过来的,它们用自己的顽强昭示了生命的不屈。这何尝不是绚丽的风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人,不也是如此吗?
19.删5、6、7三句。
20.松花江水污染问题联合工作组赴俄。
七、21(参看200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