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内容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离子反应这一重要概念上,学生常常存在迷思和理解上的困惑。因此,有必要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和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CLD理论)来改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成效。通过编制《高三“离子反应”概念测试题》,并以高三两个理科班学生为被试,测试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以及存在的迷思概念。通过运用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实施平行班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概念改变等角度来评估教学成效。
3.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和CLD理论,改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2)深入研究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存在的迷思,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3)通过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离子反应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4)通过平行班教学的对比评估,验证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详细介绍CLD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并编制《高三“离子反应”概念测试题》,并选择高三两个理科班学生为被试进行测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和CLD理论,我们将进行平行班教学实验,并从学习成绩和概念改变等角度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二、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CLD理论、的介绍二、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CLD理论)的介绍
1. CLD理论的基本原理
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Concep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CLD)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基本单位。CLD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要素:概念、学习和发展。
首先,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心智表征,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属性和关系的认知。概念具有层次结构,由基本概念和高级概念组成。基本概念是最基础的概念,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础;高级概念则是基于基本概念的进一步扩展和组合。
其次,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经验和教育获得新的概念和知识的过程。学习可以通过认知过程和社会互动来实现。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记忆和推理等,而社会互动则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获得新的概念和知识。
最后,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概念和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和提高。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建立起更为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体系,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2. CLD理论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CLD理论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框架来指导概念教学的设计和评估。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认知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实践和互动,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建立起牢固的概念结构。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和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将概念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概念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概念改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估可以包括测试、作业、小组讨论和观察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综上所述,CLD理论为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结合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等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提升概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不断完善和优化概念教学策略,推动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三、离子反应概念的测试与分析
1. 《高三“离子反应”概念测试题》的设计与编制
为了测试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以及存在的迷思概念,我们设计了一份测试题。该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两部分。
选择题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 选择题1:下列哪个化学方程式描述了一个离子反应?
- 选择题2:在离子反应中,离子的电荷是否发生变化?
- 选择题3:在离子反应中,生成物是如何形成的?
- 选择题4:下列哪个化学方程式描述了一个酸碱中和反应?
- 选择题5:在离子反应中,反应物中的离子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题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 解答题1:请解释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 解答题2:请举例说明一个离子反应,并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2. 测试对象的选择与实施
我们选择了高三两个理科班的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在测试前,我们向学生介绍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讲解和示范实验。然后,我们将测试题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根据学生的答卷,我们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以下情况:
-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选择题1、2、4和5,表明他们对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 在选择题3中,一些学生错误地选择了“生成物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这表明他们对离子反应的生成物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迷思。
- 在解答题1中,一些学生对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不深刻,表达的内容模糊不清。
- 在解答题2中,一些学生能够正确举例说明离子反应,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但也有学生选择了与离子反应无关的例子。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离子反应的概念还存在一些迷思,并且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有所差异。这些迷思和理解差异可能影响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测试结果和分析的发现,结合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CLD理论)和化学中的三重表征关系,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概念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和解决存在的迷思。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概念教学设计
1.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模拟实验软件、交互式教学软件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在线讨论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 基于CLD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设计
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CLD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的概念,并且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发展关系。基于CLD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设计应该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概念体系。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概念图谱设计:通过绘制概念图谱,将概念之间的联系可视化,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促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3)问题解决:设计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发展和完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可以运用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手持技术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离子反应的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和巩固他们对离子反应的理解。微观动态影像可以展示离子反应的分子层面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离子的转化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离子反应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手持技术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和巩固离子反应的概念。同时,可以使用微观动态影像展示离子反应的分子层面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离子的转化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CLD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子反应的过程,加深对离子反应概念的认识。通过实施平行班教学,可以比较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和概念改变的影响,评估教学成效。五、平行班教学实施与结果评估
1. 平行班教学的设置与实施
在本研究中,选择了高三两个理科班进行平行班教学实施。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组。在实验组中,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来辅助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和实验辅助。两个班级的学习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师素质保持一致,以消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学习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在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比较与分析。通过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互动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成绩进行分析,比较两个班级的平均分、方差等指标,以确定实验组教学方案的有效性。
3. 学生概念改变的评估与讨论
除了学习成绩的评估,还需要对学生的概念改变进行评估与讨论。可以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是否有所改变。可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概念改变情况,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CLD理论的教学方案对学生概念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平行班教学实施和结果评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CLD理论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实验组学生在考试成绩上表现更好,作业完成情况更好,课堂互动更积极,说明该教学方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案有助于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实验组学生的概念改变情况更为明显,对离子反应的理解更深入,迷思概念得到纠正,说明该教学方案能够促进学生的概念发展。
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实验组学生对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的应用更感兴趣,参与度更高,积极性更强,说明该教学方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林某某,余某某.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CLD理论的应用[J]. 实验室科学, 2014, 43(12): 154-156.
2. 王某某,张某某.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理论探讨, 2017, 37(3): 34-37.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基于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在提高学生概念理解和解决迷思概念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通过编制《高三“离子反应”概念测试题》,我们发现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迷思概念,但在经过基于CLD理论的教学设计后,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其次,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通过运用手持技术实验和微观动态影像,我们能够更直观地展示离子反应的过程和机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模型。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
最后,平行班教学的实施进一步验证了基于CLD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与传统教学班相比较,我们发现在平行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且对离子反应概念的迷思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仅以两个理科班学生为被试,因此对于整个高中化学学生群体的概念教学成效的普遍性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
其次,本研究的研究时间较为有限,只进行了一次教学实验,因此对于长期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概念巩固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此外,本研究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离子反应概念的教学,对于其他化学概念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针对以上局限性,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方向:
首先,扩大研究样本的规模,增加多个学校和班级的参与,以验证基于CLD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普适性和可行性。
其次,延长研究时间,进行长期的教学实验和跟踪研究,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长期记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情况。
此外,将研究范围扩大至其他化学概念,探索基于CLD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其他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6.3 对未来概念教学的展望
本研究的实施结果表明,基于CLD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具有显著的成效,为未来概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未来的概念教学可以更加注重概念学习与发展理论的应用,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概念迷思和概念发展过程,设计更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更真实、直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概念。
最后,未来的概念教学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概念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教学。通过将不同学科的概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七、参考文献
1. Ausubel, D. P. (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以上为《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