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阅读

本文由用户“XYXY_你若安好”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8-24 04:08:44 举报文档

以下为《古代诗词阅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古代诗歌阅读

一、 (2019· 全国卷 Ⅰ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 2 题。

题许某某画 【注】陈某某

满眼长 江水,苍然何某某?向来万某某,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某某:北宋画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解析   C 项, “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 错。 “ 向来万某某 ,今在一窗间 ” 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 “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 。答案   C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 此中有佳句 ” ,意思是许某某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 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 “ 吟断不相关 ” ,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 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 (2019· 全国卷 Ⅱ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 ~ 4 题。

投XX裴侍郎 杜某某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 【注】 ,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 的敬称。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 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 “ 朱门 ”“ 孔门 ” 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4.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析   D 项, “ 受恩必报 ” 属于无中生有。 “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 的意思是 “ 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 ” ,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 的态度,并无 “ 受恩必报 ” 之意。答案   D解析  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 ( 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 ) 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 “ 隐者 ” 和 “ 鸿雁 ” 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答案   ① 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 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 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019· 全国卷 Ⅲ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 ~ 6 题。

插田歌 ( 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XX光参差。

农妇白 ~?裙 ,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 ,嘤咛如《竹枝》。

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 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6. 与《酬乐天XX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解析   “ 田塍望如线 ” ,意思是说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 “ 蜿蜒起伏 ” ; “ 时 隐时现 ” 也不准确,原诗中的 “ XX光参差 ” 是说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答案   B解析  《酬乐天XX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 ,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具体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答案   ① 《酬乐天XX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 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

思考 1 : 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读懂诗歌?要重点抓哪些内容?

思考 2 : “ 会而不全 ” ( 会答但要点不全面 ) 是解答古诗主观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 解题策略 ]设误点一:形象错误

主要包括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 。

[ 典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对 雪 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 愁坐正书空 ② 。

【注】  ① 此诗写于 “ 安史之乱 ” 期间,安.长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安.长。 ② 书空:《世说新语 · 黜免》载: “ 殷中军 ( 殷某某 ) 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 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 ‘ 咄咄怪事 ’ 四字而已。 ” 后因以 “ 书空咄咄 ” 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瓢弃樽无绿 ” 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安.长生活的艰苦。

B.“ 炉存火似红 ” 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 “ 似 ” 字点明这并非 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C. 尾联,诗人以殷某某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 心情。

D .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  D 项, “ 壮志难酬 ” 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 “ 壮志 ” 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答案  D

设误点二:语言错误

语言错误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词句解释错误,第二种是语言特色 ( 风格 ) 错误。

[ 典例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XX仙 ①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某某。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 ② 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 ③ 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 此词作于建炎三年 (1129) 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 秣 (Mò) 陵:古地名,即今江苏XX。 ③ 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 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句连用三个 “ 深 ” 字,前两个 “ 深 ” 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 “ 深 ” 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 次句 “ 云窗雾阁常某某 ” 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门虽设而常关 ” ,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 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 ,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 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  B 项,词句理解错误。 “ 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 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此 “ 门虽设而常关 ” 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而本词的 “ 云窗雾阁常某某 ” 虽然也是写云 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 “ 常某某 ” 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 况,体现了词人的 “ 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 。

设误点三:手法错误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

[ 典例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观胡人吹笛 ①李 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 ② 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 满逐臣缨。却 望安.长道,空怀恋主情。

【注】  ① 天宝十一年,诗人春游XX等地,旋又北游蓟门,秋抵幽州。一路上目睹了安禄山骄横不轨的情形。次年秋天,诗人由北方来到南方,写下此诗。天宝十四年, “ 安史之乱 ” 爆发。 ② 梅花:《梅花落》,笛曲。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点题,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叙写感慨的由来,为下面的叙事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B. 颔联侧重写景, “ 十月 ” 点明时间, “ 敬 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吴山晓”是写秋季肃爽,吴山的清晨更为疏朗。

C . 颈联直抒胸臆,笛声和现 实交织在诗人心中,一个 “ 愁 ” 字概括出闻笛的感受, “ 泪满 ” 则更是写出了诗人感慨良深。

D. 尾联融景生情,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遥望西入安.长的大道,烟尘浩渺,不禁替君主忧心。

解析  B 项, “ 侧重写景 ” 错,这一联是侧重叙事,是说十月诗人在敬亭山听胡人吹《梅花落》笛曲。答案  B

设误点四:情 感错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XX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XX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 基调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

[ 典例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晚泊XX望XX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XX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 ① 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 ② 近,日暮空闻钟。

【注】  ①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XX隐居修行。 ② 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XX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圣地。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 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 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 诗人仰慕远公,而现在 治舟XX,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D . 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解析  D 项, “ 超然物外的情怀 ” 理解错误,应为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圣地的隐逸情怀。答案  D

【 合作学习 】 [ 即学即练 ]

/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 (2) 题。 (9 分 )

书怀示友十首 ( 其一 )陈某某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XX陈孟公 ① ,久阔今何如。明月照天下,此夕与 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 ② 。似闻有老眼 ③ ,能作荐鹗 ④ 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  ① 陈孟公:西汉王侯陈遵,字孟公。此处指诗人的友人陈国佐。 ② 东家驴:杜甫《逼仄行》 “ 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XX ” 。 ③ 有老眼:杜甫《闻惠二过东溪》 “ 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 ” 。 ④ 荐鹗:指推荐贤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诗的前四句说俗子易来、 贤士 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 . “ 久阔今何如 ” 中的 “ 久阔 ” 与曹操《短歌行》中的 “ 契阔谈 ” 的 “ 契阔 ” ,都表示 “ 久别重逢 ” 之意。

C. 最后两句中的上句将 “ 我不念功名 ” 之意写成 “ 功名勿念我 ” ,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 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 ( 前四句 ) 、拟人 ( 末两句 ) 等修辞手法。

(2) 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 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

解析  B 项, “ 久阔 ” 是指分别已久,并非 “ 久别重逢 ” 之意。答案  B解析  答题时要从意象、意境、手 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语句 “ 病 ”“ 不受折 ”“ 久阔今何如 ”“ 作荐鹗书 ”“ 功名勿念我 ”“ 扫除 ” 等分析情感。答案  ① 对世风的感叹。诗歌前四句通过将 “ 俗子 ” 与 “ 贤士 ” 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风的感叹。 ② 对友人的思念。 “ XX ” 六句多处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③ 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诗歌末四句,诗人笔锋一转 ,写到听闻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但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 (2) 题。 (9 分 )

送湖 南部曲 ①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 ③ ,负君赤手缚於菟 ④ 。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XX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  ① 部曲:部属,部下。 ② 急急符:紧急命令。 ③ 薏苡:语出《后汉书 · 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 “ 薏苡明珠 ” 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④ 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 “ 谓虎於菟 ”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诗的第一句中 “ 万人呼 ”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三、四句暗 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 “ 负君 ” 而愧 之因。

C . 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2) 本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 )

解析  C 项,是写自己,不是夸赞部属。答案  C解析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此处还要注 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结合诗句,不要只答出情感而忽视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 送君去 ” 和 “ 不妨 ” 分析 “ 送别之情 ” 和 “ 先人后己的情怀 ” 。

答案  ① 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 先人后己的情怀。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 “ 风雨破吾庐 ” 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 (2) 题。 (9 分 )

江行寄远 【注】李 白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注】  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 的作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 “ 江行 ” ,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孤舟,沿江而下。

B. 二、三联围 绕 “ 远 ” 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

C . “ 片 ” 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D. 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2) 诗中 “ 疾风吹 片帆,日暮千里隔 ” 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表 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 (6 分 )

解析  C 项, “ 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 说法错误,应为 “ 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 ”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及情感比较。作答时先分别思考所给诗句的情感,然后再将诗句的情感放一起进行比较。诗中 “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 ,意思是说西来的疾风吹动着顺水东去的船帆,一日的航程就有千里之远。这两句诗写了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一个 “ 片 ” 字也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为了形容船快,诗人给船本身添上了一个 “ 轻 ” 字,轻舟进入 坦 途,这是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这一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答案  ①“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是以舟行之 “ 轻 ” 之 “ 快 ” ,写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 ②“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 却相反,行舟愈是 “ 轻快 ” ,内心愈发 “ 沉重 ” —— 旦暮之间,故土已远在千里之外,故人已杳无踪影,离愁乡思油然而生。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 (2) 题。 (9 分 )

西阁夜 ①杜 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 ② 可怜子,无衣 ③ 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   ① 766 年,诗人移居夔州,初 寓山中客堂,秋后,寓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 击柝:敲梆子巡夜。《易》: “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 ③ 《诗 · 秦风 · 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首联描绘江上初夜 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 . 前两联 “ 暮 ”“ 昏 ” 着眼时间, “ 风 ”“ 月 ” 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 诗歌善用修辞,如 “ 白雾昏 ”“ 风落石 ” 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 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2) 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6 分 )

解析  C 项 , “‘ 白雾昏 ’‘ 风落石 ’ 采用了比拟手法 ” 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答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形容桃花盛开,满眼一片火红的颜色,写出了作者的喜悦,生动形象。

B.“ 缓辔 ”的意思是骑马缓行,作者虽奔赴抗金的前线,但前途未卜,内心感到一片茫然。

C . 以 “ 微 ” 来修饰 “ 倦 ” ,说明作者在旅途中感到了些许疲劳,所以他在中午睡了一觉。

D.“ 宿酲 ” 一句承上句而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状态,虽然午梦之后,但是宿酒还未完全消除。

(2) 请简析颈联 “ 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 ” 的精妙之处。 (6 分 )

解析  B 项, “ 前途未卜,内心感到一片茫然 ” 错误,诗人奔赴前线,夙愿得偿,骑马缓行意味着心情的轻松。答案  B答案  ①“ 远途 ” 一句融入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即漫长的旅途让他领会到天地的广阔。 ②“ 晚节 ” 一句写其意识到岁月流逝之快,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愈加珍惜时间,他要抓住 这次难得的前往前线的机会。 ③ 时空结合,拓展诗的意境,丰富诗人的形象。 ④“ 乾坤大 ” 喻指 ( 抗金 ) 事业的舞台之大,而人生偏已 “ 岁月遒 ” ,两者形成反差和矛盾,表达了诗人对此深深的慨叹。 ( 写到其中任何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枫桥夜泊》学情分析报告
  2.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教学设计
  3. 中考冲刺早读(十六)梅 答案
  4. 部编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古诗文复习
  5. 《XX楼送辛渐》修改设计0.7
  6. 高中语文校本研修成果要求
  7. 中华诵初一作文
  8. 观察和解读幼儿行为的方法
  9. 支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与表达的原因和作用
  10. 七下古诗词:译文 赏析 训练
  11.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预习单
  12. 中考语文热点专题记叙文阅读之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知识点梳理 练习)
  13. 语文园地教案
  14.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15.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汇总》(上册 51首)(1)
  16. Section C
  17. Unit3OurHobbies
  18.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动词错误分析[课件]
  19.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表

以上为《古代诗词阅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