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案例:想象补白 感受形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想象补白 感受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韩某某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讲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鸣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经典之作。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反复朗读、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如果说本文的语言具有特色,那么也是人物心理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点就是通过动作、神态想象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其吝啬。
二、案例呈现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1:吝啬
生2:爱财如命
生3:守财奴
......
师:严监生在临死前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呢?
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一个人的动作往往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体现。不信,我们就通过严监生的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世界,明白了他的心思,你对其吝啬形象的感受也就越深刻。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读得真好。他一连几天都说不出话来了,他一定有无限的话想说,
到底有多少话想说呢,他想说:
生:自由猜测说严监生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注意,说话时要有称呼,语言要符合人物特点,想象当时的情境。
生1:大侄子呀大侄子,你没看见我的两个手指头吗,我指的是两茎灯草。
生2:你呀真是,什么亲人不亲人,满屋子不都是亲人吗?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呀,真是气死我了。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都是抓住了不同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想象,我受刚才同学的启发把它无限的心里话整理成了一段话,你们听: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想:大侄子呀大侄子,什么亲人不亲人的,满屋子不是亲人吗,不是都来了吗?你没看到我伸的是两个指头吗?你怎么都不明白啊,你们说的都不对呀,我指的是两茎灯草,耗了我的油就是耗了我的钱,你们再不挑掉一茎的话, 我是断不了这口气的。
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一-两个关键词语,就能走进了严监生的内心。大侄子没有猜出他的心思,严监生继续苦苦地、挣扎着伸着他的两根手指。(出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与严监生的对话。)
师: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严监生每次摇头、伸指头的动作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生:大侄子是“摇了摇”,到二侄子是“狠狠摇”,到奶妈是“闭眼摇”,两个手指头描写也有变化,从“伸出手指头”到“指得紧”到“指着不动”
师:作者吴敬梓之所以写出严监生动作的细微变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说得对!越来越气愤,简直要绝望了。同学们,请你用刚才的方法,抓几个关键词,把他或越来越气愤或越来越绝望的心里活动写一段话。想象临死前的严监生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请两位学生读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专项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去——感受人物形象”到“走出来——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例如:在此教学案例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严监生吝啬形象的同时,还学到了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又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即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细微变化变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欣赏祖国语言的同时,能积极尝试运用祖国语言,从而传播祖国语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二者的桥梁。“读写结合”之路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教学案例:想象补白 感受形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