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烹饪及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 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
***小学 校本课程教研组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条件
1.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生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资源,由师生共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形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6条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无疑为我们的《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2.丰富的学校资源优势
我校是”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单位”,为我们开发以劳动教育为校本的课程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2006年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建立了寄宿制学校,筹建了寄宿楼,食堂宽敞优越、设备齐全,这为《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肥沃土壤。
3.深厚的课题研究基础
学校一贯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先后承担多项课题,课题实验教师参与率达60%。学校建立了设备齐全的烹饪实验基地,开设了烹饪、传统工艺等劳动教育实验项目。这为《烹饪与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校本课程是一门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它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总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但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操作模式。我们觉得,要搞好这门课程,必须走校本化之路,只有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特点,整合自己的优势,才能形成校本特色,创出学校品牌。
在整合学校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内容与新课程规定的校本课程领域密切相关,又是我校中低年级劳动教育基础上的升华,于是我们将此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实验结合起来,在五六年级开发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烹饪与饮食文化”活动课程。
此课程承接了一二年级的“自我服务”,和三年级的“家务劳动和侧重环保教育”,四年级的”红领巾学农基地管理”。课程形式以兴趣引路,点面结合,“点”指校级烹饪兴趣班,由对烹饪特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聘请有专长的教师定期作重点指导;“面”指五六年级各班,由各任课教师按课程计划组织实施,其课型有:方案设计型、知识普及型、实践操作型、专题研讨型、成果交流型。课程内容既有实践操作,又有社会调研;既涉及烹饪技艺的学习,又涉及饮食文化的探讨,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潜在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1.培养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多方面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培养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我能动性认识和体验,建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3.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仿中学,在学中创,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乐于研究探索新的事物。
4.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合作、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劳动成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建立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互助、尽职尽责的合作意识和态度。
5.培养劳动实践的能力:通过触摸生活、探究学习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③喝汤杂谈。
实践活动《学一手》
第2—4周
4
学做家常菜(三)
①荤食怎样菜配与味配。
②学做红烧肉、清蒸鱼等。
③掌握火候与保存营养。
实践活动《学一手》
第11—13周
5
合理配菜
①常见素菜的搭配;
②常见荤菜与素菜的搭配;
③怎样配菜才能提高菜肴的营养价值;
④合理安排家人一周饮食
实践活动《学一手》
第14—16周
6
露一手
家常菜烹饪比赛。
②庆六一美食节。
班队活动
第17—18周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烹饪及饮食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活动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