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单元备课

本文由用户“hold00900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2-16 07:05:06 举报文档

以下为《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单元备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三单元 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要求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二、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2、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①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③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生在学完本单元文章后,应学会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文章,并能写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课时安排

《竹节人》 2课时 《宇宙生命之谜》 2课时

《故宫博物院》 2课时 习作3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振兴路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9、竹节人 备课人:刘某某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因为“我”和同桌上课时偷玩斗竹节人,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却意外地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爱竹节人的故事。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生动又富有童趣,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童真、童趣的可贵。虽然学生们可能都没有玩过竹节人,但文中那种对玩具的痴迷和喜爱却能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相信学生们能结合他们的生活来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疲倦、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根据课文导语中给出的三个不同任务,采取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总体上采用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图片,如木枪、弹弓、陀螺、毽子、风车等,再出示一些时下流行的玩具的图片,在对比中导入本课课题。

过渡:同学们,这些老式玩具你们认识几个?这些新式玩具呢?乍看上去,这边的玩具显得简单粗糙,这边的玩具显得精美有趣,它们是不同年代的孩子们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玩具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之一,特别是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显得格外珍贵了。今天啊,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趣的手工玩具——竹节人。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需注意的字音:

“凛”是前鼻音,“橡”是后鼻音,“筹”是翘舌音,“裁”是平舌音,“瘩”要读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混字:裁—栽—载磕—瞌—嗑

易某某:“疙”被包围部分是“乞”,不是“气”。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相关语句。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2)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某某,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3)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简单说说全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后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2)合作与交流。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划分原因,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们”喜欢玩具。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体现了“我们”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20—29自然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我”和同桌的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的趣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豁开、疙瘩、卡住、冰棍、孙悟空、橡皮擦、雕刻、磕头、跺脚、颓然、沮丧、趴下、威风凛凛、别出心裁、技高一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播放斗竹节人视频片段,导入课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阅读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①找出制作竹节人的相关文字,写一份制作指南。

②找出与竹节人的玩法相关的文字,画出重点字词。

预设:重点阅读第8、9自然段,重点字词如“嵌入、拉紧、一松一紧、放在一起、对打”。

阅读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①竹节人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

预设:全文随处可见竹节人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做竹节人是一件乐事,斗竹节人更是乐趣无穷。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能说出“乐趣”即可。

生:做竹节人看似简单,却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动手的乐趣。因为大家都迷上了做竹节人,所以“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大家都乐此不疲。

②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描写斗竹节人的有趣经历(第8—19自然段)。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要按照斗竹节人的具体过程来写,但课文中记叙的是几个片段、几个画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构思布局的呢?

阅读任务三: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①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时,哪些段落可以略看?

明确:重点阅读第20—29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三部分,前面的内容可略看。

②老师没收竹节人时“怒气冲冲”,玩竹节人时却又“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这矛盾吗?你觉得老师的这一行为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吗?

③为什么“我”和同桌虽然没有拿回竹节人,却“心满意足”,而且“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了?

(2)教师相机指导阅读方法。

3.师生共同品读精彩段落。

(1)读第11—14自然段,体会竹节人的威风和神气。

思考:

①同学们是如何装饰竹节人的?完成下面的填空。(课件出示填空题)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 ),就成了手握( )的( ),号称( )。

竹节人手上装上两根( ),就成为手握( )的( ),号称( )。

还可以用( )剪一把( ),用铁丝系一绺( )做一柄( ),给竹节人装上。

②“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你什么感觉?

(2)读第17—19自然段,感受场面之热闹。

思考:①读一读第17、18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战的“观众”也很投入?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呢?

三、拓展阅读,学有所获

范锡林笔下的竹节人是战场上的壮士,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位作家笔下的竹节人,她童年时的竹节人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1)说说作家王勇英笔下的竹节人与课文中的竹节人有什么不同。

(2)作家王勇英从玩竹节人中收获了什么呢?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竹节人

风靡全班 得意洋洋



教学反思





振兴路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0、宇宙生命之谜 备课人:刘某某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资料准备,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 ?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XX;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④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科学地、有条理地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疑问进行论证,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实,却准确、严谨,当我们在说明一件事物时也要做到这一点。

2.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BBC(英国***)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宇宙生命之谜

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类探索的发现

1.适合的温度

2.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 火星的探秘

3.适当的大气

4.足够的光热



教学反思





振兴路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1.故宫博物院 备课人:刘某某





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选自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此类课文学习中进行运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四个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2.借助平时学习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完成阅读任务。

3.交流展示阅读任务完成情况,激发对故宫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依据阅读任务,尝试运用导游讲解方法,有顺序、详略得当地讲解参观故宫的过程。



教学方法

读书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教学内容

同学们,在**_*,有一座XX之城,这就是紫禁城,又叫故宫。瞧——播放故宫的图片欣赏。

无论你在远处观望,又或走到近处端详,故宫的美令人惊叹;清晨霞光照耀,夜幕华灯点亮,故宫的美令人向往;三九严寒、雪花纷飞,银装素裹的故宫更美得令人心醉。

1.引导朗读: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至今)有近六百年历史了。

2.出示课题。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它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二、梳理阅读材料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预习,你会发现这课很特别,给咱们提供了四个阅读材料,还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

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四个阅读材料分别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吗?

材料一:

按游览方位顺序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色;

材料二:

述了和.太殿被火烧后重新修复的故事;

材料三:

官网上对故宫博物院的简介和游览说明;

学习任务:

让我们再来看看是哪两个学习任务呢?指名读。那么你会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来阅读本课提供的材料呢?

三、完成学习任务1

1. 先让我们来完成学习任务1

瞧,这就是材料四提供的平面图,我在材料一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出示:宫城成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这么大的故宫,虽然这些阴影部分没有开放,但就是开放的区域,不做好合理的计划,也玩不过来。

2.现在请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然后在材料四上设计一张参观路线图。

3.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巡视指导拍照投屏。

4.展示交流路线设计图,师生提问并点评。

5.出示不高兴、没头脑和小机灵、花仙子设计的路线图,集体点评。(不高兴的问题是游览方向反了,没头脑的问题是三大殿错过了,小机灵设计了轻松全面的游览计划、花仙子设计了赏花路线)

6.小结: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不仅能设计适合自己的参观路线图,还能为别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而且还能根据游览目的不同设计出特别的参观线路。

四、完成学习任务2

1.接下来,我们就按设计的路线图去游玩吧。

2.播放视频或图片,出示主要景点。

3.你最想带大家去哪个景点呢?在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一个景点呢(和.太殿)请你阅读材料,做好为大家介绍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风光景物。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出示:“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 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春日》 朱熹



教学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单元备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