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目标解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五、教学过程
一、数学梦工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2)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3)学生交流: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2.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夸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本课伊始,创设儿童熟悉的故事情境,旨在诱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仅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知的学习,而且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起点。
二、数学碰碰车——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将玩具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围坐在四周。
1.本位观察,建立表象
(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玩具观察。
(2)组内交流:你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
(3)全班汇报: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玩具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
(4)设疑探究:你们看的是同一个玩具,为什么看到的情况却不一样?
2.换位观察,丰富表象
接下来我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
(1)再次观察:每组同学按顺时针依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2)交流反思:你现在看到玩具的哪一面?为什么和刚才的不一样呢?
3.全面观察,深化表象
(1)整体观察:拿起玩具,对玩具进行上下前后左右全方位的观察。
(2)谈论交流:全面观察后有哪些发现吗?
(3)明确认识:想要认识一个物体,必须要全面地进行观察。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玩具为直观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学生的思维在情境活动中激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推理活动中建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下一环节的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数学大本营——运用表象,发展观念
刚才我们在不同位置对玩具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出示例1情境图:
/
1.引导探究
想一想:请学生静静地想一想上图中的四位同学看到的图是什么样子的?它们一样吗?
2.运用表象
说一说:教师课件出示四个不同侧面的熊猫图片,学生说一说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为什么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因为他们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大熊猫的。)
/
3.自主迁移
找一找:除了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观察,你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又会看到什么?(例如,从上面观察,看到熊猫玩偶的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么物体?分别是物体的哪个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激活经验储备,经历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胆猜测、合情推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体验,学会数学思考,感受数学美。
(五)全课总结,迁移延伸
1.畅谈收获
2.小结延伸
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今后在看待事物时,不能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那样只凭某一方面的了解来判断,这是不准确的,必须从事物的各个方面来观察,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
【设计意图】课尾小结呼应课始,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