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鸟的天堂(教案)

本文由用户“aappww”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3-04 06:49:52 举报文档

以下为《23.鸟的天堂(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3鸟的天堂(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涨”等,会写“桨、榕”等10个生字,会写“灿烂、陆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涨”等,会写“桨、榕”等10个生字,会写“灿烂、陆续”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欣赏图片,谈话激趣。

教师口述: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硕大的榕树,纷飞的众鸟,迷人的风光,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欣赏图片,互相交流。)

////

师生交流:

1.看图交流:课件出示景色图片,学生欣赏图片,互相交流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张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片上的景物。

2.教师小结:同学们,小鸟天堂在**_*县城南郊7公里的天马河中。它四面环水,为椭圆形。面积约18亩左右。岛上长着历五百春秋,盘根错节的古某某。在枝繁叶茂,碧绿婆娑的古某某冠部,栖息着数以千计的鸳鸯、八哥、斑鸠、绣眼等十多种鸟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前者朝出夕归,后者夜作昼息。每当晨光熹微或暮色苍茫之际,群鸟比翼展翅,上下翻飞,盘旋起舞,嘎嘎而鸣,蔚为奇观。游人盛称此乃飞禽之王国,小鸟之天堂,南国之奇观。

3.展示资料:小鸟天堂原名“雀墩”。小鸟天堂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在明朝景泰2年(公元1451年),随着人口的繁衍和生产的发展,当地村民为了解决吃水难和村前连年受旱“望天田”,故在村前开挖了一条大河。后来,因连年灾荒和瘟疫,村民们挣扎于饥寒之间,一些迷信风水的人说,这条河把全村的丁财都冲跑了,应建塔以镇之。于是,在景泰末年(公元1457年),由村民集资,河口处建了一座“定宝塔”。但是,建塔后两年,村民的困境毫无解脱。这时,卜算者又说,要保丁生财,非要在河中垒一个“罗某某”不可。于是在乡绅的筹划下,由村民凑钱买了两艘木船,将土石盛于船舱,把驶至河中,然后将船凿沉于河底,再在沉船上面填土,使之垒成一个土堆,这就形成了“罗某某”。而在当时填土的过程中,村民用小艇把泥土运到土堆时,因水流湍急,小艇不易固定,有一村民在村边一棵榕树上砍下一枝,插在土堆中,作为系绑运泥小艇的木桩。后来,这枝榕树木桩就在土堆上。次年,榕树木桩竟在那肥沃的土堆中生根发叶,青翠异常。村民就把它当成“风水树”悉心保护。还定下民约,凡经过“罗某某”的农艇,要向凸上投土。年复一年,“罗某某”的面积不断扩大,凸上那棵榕树,也从小树生长成为婆娑成荫的大树,由于环境幽静,鱼虫虾蟹丰富,觅食容易,于是,各种鸟类便在树冠上建巢安居,繁衍后代,“罗某某”也就变成了“雀墩”。该村的百姓,出于爱鸟之心,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雀墩”半径3公里内,不许射猎飞鸟。从而为鸟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今天,“雀墩”的面积已达到18亩,栖息在“雀墩”上的鸟数以万计达10多种,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赏览小鸟天堂,1983年秋,县政府拨出专款,在“天堂”的南面建了一座观鸟台。它四面留空,北面可瞰“天堂”的鸟儿栖息飞翔,东、南、西三面可观赏附近的田园景色和波光塔影。1997年,市政府为保护这一堪称“南国奇观”的旅游资源,专门制定了《新会市保护小鸟天堂暂行管理办法》,同时,将该市行政区划为禁猎区,在禁猎区内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搜捕、销售和其它妨碍小鸟天堂主要鸟类生息繁衍和活动。在此基础上,先后投入资金在小鸟天堂北面开挖了一条长280米、宽30米的人工河,并利用人工河和原有的旧河围成一个面积约20亩的新小岛,在岛上种满榕树和竹子。此举不仅为小鸟天堂增添了景观,而且大大扩阔了小鸟生息繁衍的空间。此外,市人武部积极支持该市发展旅游事业,向小鸟天堂捐赠了两艘15马力的游艇,方便游人环岛观鸟,使观鸟者乐而忘返。

导入课题:1993年,一个年轻作家来这里游览,开始是失望,后来是惊喜,当许许多多白鹭、灰鹭、画眉在这片榕树林上空欢腾时,他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再后来,当年这个年轻作家巴金最终成了举国闻名的文学大师,他的这篇散文也被选进了小学课本,一代又一代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了这篇课文。从此,也永远在记忆里保存了这片神奇的绿洲,还有那数不清楚的小鸟。(板书课题:23.鸟的天堂)学生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设计理念:借助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鸟的天堂,激发了学生为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而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简介作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某某,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船桨 树桩 应接不暇

(重点指导生字“桨、桩”是后鼻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划(huà huá)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huá 用桨拨水使船行动,如划水、划船、划艇;合算,按利益情况计较是否相宜,如划算;用刀或其它东西把物件分开或从物件上面擦过,如划一道口子。

huà 分开,如划界、划分、划时代意义。设计,如计划、筹划、策划、出谋划策。

②练读一读。

我和爸爸计划(huà)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湖里划(huá)船。

(3)学习多音字:数(shù shXXXXX shuò)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shù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如数目、数量、数词、数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数控;几,几个,如数人、数日;技艺,学术,如“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命运,天命,如天数、气数。

shXXXXX 一个一个地计算,如不可胜数、数九;比较起来突出,如数得着;责备,列举过错,如数落;谈论,述说,如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 屡次,如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②练读一读。

两岁能数(shXXXXX)数(shù)的小孩已经数(shuò)见不鲜了。

(5)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陆续 不忍舍弃或离开。

展示 先先后后、时断时续的意思。

不禁 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 抑制不住,禁不住。

留恋 指我国的南部。只用在书面语言中。

应接不暇 短促而频繁地振动。本课指在微风的吹动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灿烂 形容人或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和应付。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茂盛 光彩鲜明耀眼。

缝隙 (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颤动 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

逼近 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天堂 靠近、接近的意思。

不可计数 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泛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3)理清顺序

第1至4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5至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10至13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学习“会写字”

桨 榕 纠 桩 涨 塔 梢 暇 眉 抛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准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桨”,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榕、纠、桩、涨、塔、梢、暇、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桨”和左右结构的字“榕、塔”,学生练某某。

练学生练某某,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主干、缝隙、红霞、竹竿、波浪、榕树、枝干、巢、木桩、桨、树梢、翅膀、画眉鸟、叶丛、高塔、乡村

(2)表示动作的词语:逼近、展示、纠正、照耀、颤动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灿烂、陆续、白茫茫、一簇簇、茂盛、不可计数、茂盛

(4)叠词:白茫茫、一簇簇、渐渐

2.练习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练习用抽出或浸说话。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感受到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2)

(5)

(3)

(6)

(7)

(8-13)

(14)

(15)

(16)

(17)

(18-30)

(31)

(32-3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3.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的天堂》。教师范读课文。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能简单地说一说?(引导学生简单交流:《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鸟的天堂。(课件出示)鸟的天堂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鸟的天堂真美!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概括总结。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2.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概括总结。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形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4)试着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3.谈话过渡: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被鸟的天堂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

【设计理念:从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不同情景落入手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清晰的写作思路,为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交流,品读释疑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1—4自然段。

(1)小组交流:通过朗读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① “我们”在什么时间出游?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出游的时间是傍晚。“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下了山坡”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

②“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这部分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热气已经退了” 体现了傍晚的清凉,再加上天边“一段灿烂的红霞”,使得环境更加优美,为下文“我们”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作铺垫。)

③“我们”出游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我们”出游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自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这是讲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把有规律的划桨声比作一支乐曲,写出了划桨声悦耳,表现出河面的平静及“我们”出游时愉悦的心情。)

④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在朗读中表现出“我们”愉快的心情。

【设计理念:课文运用了很多好词佳句。重点训练学生体会“用词准确”的好处,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第5—9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板书:榕树。)

  (2)读课文时你仿佛看到一株怎样的榕树?(板书:高大、茂盛。)

  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是因为榕树占据了河道,所以河面“变窄了”,从侧面表现了榕树非常大。初见大榕树,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绿和茂盛,并且作者猜想它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组成的,可见这个榕树非常的大与茂盛,为下文写榕树的大与茂盛埋下了伏笔。)

  ②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在经过两个朋友的争辩,作者认为这是两株榕树,就算是两株,在作者眼里每一株也是足够大的,为下文只是一株榕树做好了铺垫。)

  ③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为什么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卧”字感受到什么?<从这个“卧”字上就足以感到榕树之大。)

④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这一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这是这一段的中心句,点明这一段都是围绕榕树的茂盛来描写的。)>

b. 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你感受到什么?<(通过“堆”“簇”“不留一点儿缝隙”感受到榕树之茂盛,通过“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体会到榕树茂盛的生命力。作者通过认真观察,对大榕树进行了这些静态的描写。>)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榕树的? (作者是按照由远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识面。同时使学生了解到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朗读体会,去交流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揣摩,去感悟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

不足之处:

课堂上没能充分利用好电教手段。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效果会更好。例如课堂上利用电教手段播放“鸟的天堂”的录像,能有效地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使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再如读到“众鸟纷飞”这一部分时,播放有关录像,学生会沉浸在美妙的声频和音频之中,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23.鸟的天堂(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