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结合语文学科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结合语文学科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少年儿童期是心理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能完成的。身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好途径。
语文学科是语言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健康因素,潜移默化自我完善
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内容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婉约、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孟子的“舍生取义”、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及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可见,语文教材中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丰富人文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人精神,就应立足课堂,把握教材,挖掘其中人文火花,使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咀嚼、体验中,感受到人生智慧,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在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三次表演,在语文学习中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健康心理。
三、注重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康人格。《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可见,课堂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注重审美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诚然,语文教学的主要内涵不是审美情趣的培养,但语文审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在教材中所选的名家名篇无不诉说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作者鲜明的个性思想,人文智慧。这里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李白的佳作,也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可夫的名篇,还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手段营造一个美的氛围,挖掘文字美、语言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心灵、思想与智者、伟人说话和交流,来感受先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从而达到提升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魅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过程,语文老师应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给予不同的心理引导。另外,语文课毕竟不同于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教育结果与期望值也许有偏差,语文老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不了要与心理老师及时沟通,密切配合,一起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学生的潜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结合语文学科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