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生物与微生物》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生物与微生物》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黄某某 周扬
【试讲时间】
【教材理解】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按照由科学实践到科学认识的顺序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动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活动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活动,认识植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特点。活动3“?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概括出动植物在生长、繁殖、食物、反应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从而建构生物的概念。应用与拓展“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和“机器人是生物吗”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生物和非生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乐于长期坚持观察和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学情简介】
什么是生物?简单地讲就是有生命的物体。地球上生物的种类非常多量非常大,在我们的周围,动物、植物是种类最多的两种生物,除此之外有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
儿童对动植物的观察有着浓厚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在低年级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从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和阳光,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出简单猜想,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以上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2.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科学探究1.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点。3.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4.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科学态度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记录等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辨别生物与微生物
【教学准备】
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或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
教材利用图片创设了比较一只奔跑的狗和一个玩具狗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否都是生物,并由小鼠标提出问题:“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有哪些?”(二)探究与发现该部分安排了“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三个活动。活动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这是一个比较活动。教材利用图文形式,先引导学生从运动、饮食、生殖等方面描述狗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比较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并将比较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动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材中设置“提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比较,并体会到用比较的方法来整理资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活动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这是一个实验观察活动。教材利用活动题目交代了实验的目的:利用图文呈现了实验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教材通过四幅特写图描述了豆子和石子的变化情景,目的是引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由于该实验需要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活动结论,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三)应用与拓展该部分安排了“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机器人是生物吗”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寻找校园里的生物和非生物,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判断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活动,同时渗透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机器人是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外观、功能等)。课上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享,并围绕“机器人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吗?”进行讨论。
【作业设计】
学会区分生物与微生物。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生物与微生物》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