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球类教学设计指导与课例分析

本文由用户“lucas042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3-03 22:06: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1.初中球类教学设计指导与课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初中球类教学设计指导与课例分析

*** 海汶

球类教学内容

1.重点内容:一般是球类运动中最基本的、运用较多、对学生身心发展作用较大的主要技战术,是从事球类运动必须要掌握的运动技能。

这些内容是各个水平层级应重点安排的,也是希望大多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球类运动技能的基本内容。这类教学内容应多排多练,各水平层级上可循环重复安排。(如篮球中的运球、挡拆配合等)

2.一般内容:一般是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和学生发展特殊需要安排的内容,是球类运动中有时需要运用的技战术。

这些内容在各个水平层级中可适当安排一定的学时,重复的次数可以少一些。(如排球中拦网技术、边一二战术等)

3.介绍内容:一般是球类运动中较少运用的技战术,是从事球类运动需要了解并初步掌握的运动技能。

这些内容在各个水平层级中可安排较少的学时.重复的次数可以更少一些.(如足球中的倒钩射门、一次触球传接球练习等。)

4.锻炼内容:球类运动中学习和掌握技战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类和熟悉球性类的内容。

这些内容需要常年坚持,可穿插安排在各个教学单元和每次课内。但又不占用过多时间,关键是系统坚持、全面兼顾,结合技战术学习内容,融人每节课中进行练习。(如力量练习,耐力练习等)

以篮球为例:

初一年篮球教学内容表

内容

初中一年级

课 时



基

1.移动:持球、侧身跑、变向跑、滑步

1





2.双手胸前传接球

1





3.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

2





4.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1.5



游

投篮比准

1.5





传抢游戏、运球抢球游戏







“跟我学”游戏





简化规则的比赛

结合所学技术进行单项或综合比赛、体验二攻一配合

1



规则简介

结合所有技术介绍有关规则,简单介绍场地、器材





以初一年级篮球(水平四)单元教学计划为例

1.知识目标:学生正确认知移动技术、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技术动作要领、方法,以及运用的时机

2.技能目标:在游戏和教学比赛中合理运用所学的技术动作。

3.发展目标: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4.学习行为表现:掌握篮球的基本规则和自觉用安全的方法参与篮球课的学习,在练习中学会互帮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

学时

学时目标

学时内容

学时重、难点

教与学的策略



1



1.了解篮球运动历史及锻炼价值。

2.初步了解并学习移动、持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要领、方法

3.自觉与本组同学协同练习



1.移动练习(准备部分)

2.熟悉球性练习

3.持球与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4.行进间运球练习



重点:运球手法、触球部位和全身协调用力

难点:控球能力

1.移动练习— “跟我学”游戏练习

2.教师引领学生做熟悉球性练习

3.示范和强调运球“按”的要领,让学生左右手分别高低运球,体会全身协调用力

4. 原地做“前推后拉”、体前换手变向、向左右拨球的运球,体会触球部位,教师巡回指导,集中纠错

5.学生分组做由走到跑的左右手行进间往返运球,难度由走到跑



2

1.初步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

2.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在运球往返中初步运用

3.学生通过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与伙伴合作互帮,增强合作意识

1.抢运球游戏

2.球操

3.复习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4.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

5.技术组合:移动中传接球练习



重点;传接球的手法与全身协调用力

难点:接球手法与全身协调用力

1.提问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要领

2. 高、低运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

3.示范并分别讲解传接球手法-集体模仿徒手动作—两人一球面对面传接球练习—巡回指导-集中纠错

4.技术组合:示范讲解—学生分组练习



3

1.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并在游戏中运用

2.复习、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质量,并在游戏中运用,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奔跑能力

3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学生了解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领,建立动作概念,练习中体会到“蹬、伸”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球操与熟悉球性练习

2.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

3.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4.素质练习:见线折返跑(从底线开始)

1、教师讲解示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方法和要领

2、自主看图,模仿动作,自由投篮练习

3、原地模仿练习

4、游戏:投篮大赛

重点:传接球在行进间的运用

难点:不同方向传接球时手法正确,传球到位

重点:蹬地伸臂

难点:协调用力

1. “传抢游戏”

2. 向不同方向传接球练习

3.教师到各组巡回指导

4. 见线折返跑:增加组数练习

学生在侧面45度、由近至远、擦板投篮练习

学生互帮互学中提高动作质量,提升小组合作学水.习平和评价能力。

3.“投篮比准”游戏



4

1.初步了解、领会行进间传接球的方法和作用

2.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移动中传接球的动作质量和控球能力

3.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 提高行进间控球,传接球能力

4.在传球配合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5. 复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基本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发展学生的力量和协调性。

1. 行进间球操

2.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3.技术组合:二人一组行进间传接球练习

3.三人跑动中传接球练习

1.原地徒手模仿。

2.分组练习。

3.两人练习对投

重点:行进间传接球的时机

难点:传接球动作的衔接

重点:蹬地伸臂

难点:上下肢的协调用力

1.运球过障碍

2.示范讲解,强调传接球时机,传球位置,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4.将学生分成三路纵队示范讲解练习方法,提示传接球行进间传接球技术动作要点,组织学生练习

1.分组练习,在不同位置投进一定数量的球。

2.“投篮晋级”游戏



5

1.初步了解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要领、方法

2.学生在不同程度基础上初步学习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

3.提高学生篮球学习的兴趣。

1.复习二人一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2.学习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

3.拓展:运球-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控制身体平衡、出手动作柔和稳定。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控制身体平衡、出手动作柔和稳定。

1.复习内容教师巡回指导,个别纠正

2.示范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

3.集中讲解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要领与方法

4.学生徒手模仿练习

5.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根据练习情况指导各组学生做运球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练习



6

1.复习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

2.学生能用所教的技术规范地投篮,提高命中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技术的能力

3.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自豪感,体会与人协作意义

1.复习行进间运球单手高手投篮练习

2.复习行进间运球单手高手投篮

3.行进间传接球——单手高手投篮练习

重点:运球、传球、投篮动作之间的衔接、到位

难点:运球、传球、投篮动作间之间的协调配合

1.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集中示范行进间运球单手高手投篮动作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4.动作掌握好的学生可拓展进行行进间传接球——单手高手投篮练习



7

1.通过行进间运球、传接球和投篮技术组合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技术能力

2.提高行进间控球能力和支配球能力

3.通过跑动中组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配合意识

1.复习运球往返练习

2. 技术组合复习:

①行进间运球单手高手投篮练习

②行进间传接球单手高手投篮练习

3. 复习三人跑动中传接球单手高手投篮练习

重点:行进间控球能力和运、传、投各技术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难点:运、传、投各技术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1.教师提问:如何控好球?启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教师个别指导,纠正

3.教师提示跑动时机 传球时机、位置等,启发学生思考

4.学生展示



8

1. 教学检测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和熟练程度

2. 利用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进一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评价内容

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重点:技术及组合的自然衔接和熟练程度

难点:投篮命中率

1.讲解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评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评

3.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包括: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价。

一、初中球类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二)理论依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

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标(2011年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包括四个层面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关注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

案例:水平四“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具体描述:

运球:本课依据新课程标准,贯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且通过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育德、育体、育心的结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中尽情享受快乐,身心得到更好地提高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相互指导、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帮助与指导,增进学生间情感交流,培养责任心,磨练意志;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我思考并操作的时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传球:本次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和运动形成的规律。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合一,努力达到教学目标。整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有利于学生练习和为教学服务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参与运动中培养学习能力,游戏中掌握锻炼方法,合作中体验成功乐趣,竞赛中提高运动技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进行体育教学设计的第一个工作就要认真分析体育教学系统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进行分析,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该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在客观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并进行科学的体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可采用以下步骤:

从教材地位分析; ②从锻炼价值分析;③从技术角度分析。

案例:水平四“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内容分析

运球:

1.从教材地位分析:受国内外篮球文化的影响,篮球运动在青少年中已成为一种潮流,是最受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2.从锻炼价值分析:通过对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练习,能够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协调用力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竞赛和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从技术角度分析: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篮球运球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从实用性来讲,由于其方法简单实用,具有动作迅速、隐蔽、突然、易与其它动作衔接,保护球好等特点,是比赛中运用最广泛的运球突破技术。

传球:

首先,从教材的地位分析,受到国内外篮球文化的影响,篮球运动在青少年中已成为一种潮流,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其次,从锻炼价值角度分析,通过对篮球传球的练习,能够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协调用力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竞赛和游戏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从技术角度分析,传球包括准备姿势、持球方法、出球方法、球飞行的路线和球的落点五大要素。而双手胸前传球是最基本的传球方法,技术动作并不复杂,但要做到隐蔽、及时、快速、到位,还需要反复练习体会。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是11—15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从生理上看,初中生的外形发生了巨变,主要表现在身体迅速地长高,体重猛增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初中生的生理机能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力量、耐力和速度等素质提高较快,但他们的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还落后于运动系统的发育,不宜进行运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的活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虽然发生了极大变化,但脑细胞仍然较脆弱,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强。

从心理上看,初中生的感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也有了提高,他们的有意记忆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逐渐占主要地位,情感易于外露,有时偏激,或振奋而洋洋得意,或沮丧怄气而消极,但情感的社会性内容日益加强,重友谊,讲义气。在意志方面,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发展,独立性增强,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所提高。另外,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并开始出现“自我反思”。

学生情况分析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生一般特征分析;②学生体育学习风格;③学生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

案例:水平四“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学情分析

运球:本课授课班级是初二年级男生41人。这些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认知能力、表现欲望增强,而注意力、观察力、持久性学习不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也参差不齐,本节课是篮球单元教学中4次课中的第2次课,从第一次课的原地变向换手到本节课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对学生技术动作的要求会更高。有的学生第一次课还未完全熟练掌握,所以在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上加大了力度。

传球: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一年级(3、4)男生,共四十人。由于这些学生小学来自不同的学校,而且是第一学期,所以体育的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善于学习,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另外该班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课后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学生比较多,学生对学习篮球技术充满兴趣,但传球的技术动作不是很规范。

三、初中球类教学目标设计

(一)球类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依据,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的作用。通过教学活动具体实施和应用。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考虑以下几点:

1.与课程标准总目标保持一致。

2.具体指出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哪些球类知识和技能,并说明达到的程度,

切忌笼统、泛泛的空谈。

3.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既不能要求过高,又不能要求

过低,力争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应明确规定达到的结果,并用规范性的术语进行描述。

5.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制定相应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出现事先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球类教学目标设计编写的步骤

1.了解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和教学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必须通过具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

2.研究课标和教材:教学目标必须以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要对教材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及其要达到什么程度和水平,培养何种能力和态度,身心获得怎样的发展等等。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它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总的要求。

3.分析教学需求:是指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究竟需要哪些活动。应从教育的总任务出发,把握它在“课程目标一学期(学年)目标一单元(课题)目标—课时目标”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任务分析的方法,对任务作逐级分解,从而准确地确定具体和细化了的教学目标。

4.了解教学条件:包括教学的实际条件和教学系统的环境。

5.分析学生具体状况: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准确地对学生的球类知识、技能、生理和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风格、兴趣、习惯等进行分析。

(三)球类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不能用含糊的词语,要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显性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应停留于学生理解什么或知道什么,而要通过教学,举出行为样例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教的知识、技能或策略。

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方式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明确告诉学生的学习结果,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指向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四)球类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以篮球—初中水平四为例)

阶段

阶段目标

技能目标

身体健康目标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初 中

 水平 四

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为主要目标:了解并初步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战术、规则、历史演变:能进行半场的三对三比赛

尽可能多接触球,进一步熟悉球性;能基本掌握简单的传球、运球、投篮、防守、篮板球技术动作:能基本掌握传切、掩护等配合

通过篮球运动,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提高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

发展学生沟通力、团队力、抗挫力、意志力、责任心、纪律感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力



(五)案例解析

依据《课程标准》篮球教学内容的相关表述和要求,结合篮球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设计出阶段目标、技战术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保持了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1.阶段目标的设计随着各水平的提高而递进,并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把目标逐级衔接递进,体现出“培养兴趣—了解规律—掌握技战术—主动参与”的发展特点。

2.技战术目标的设计根据篮球运动技战术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重复性特点,将目标连接为“接触球—提高控球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战术—提高技战术的实用能力—提高比赛参与能力”。

3.身体健康目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设计原则,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才有生命力。所以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因地、因校制宜,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准备及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校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还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条件来进行教学设计。切不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否则就失去设计的意义,实用性不强,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某某,于素梅主编.《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例 》XX: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毛某某,于素梅主编.《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XX: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3]杜俊绢主编.《体育教学设计》.XX:XX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

[4]杨军主编.《如何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困惑与解惑》XX: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孙宏安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体育》XX: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6]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

[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初一第一学期篮球单元计划及6课时计划
  2. 八年级足球绕杆教案12周
  3. 暑期足球队训练计划
  4. 中学全年篮球训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5. 九年级体育训练计划
  6. 高一学生足球课运球和射门的教学设计
  7. 篮球胸传接球教案设计
  8. 篮球胸传接球教案设计
  9. 篮球胸传接球教案设计
  10. 第一学期足球训练计划及内容
  11. 教学设计和反思
  12. 足球 运球绕杆
  13. 高中体育《篮球》说课稿
  14. 教学设计与反思?
  15. 教案12.11
  16. 教学设计——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17. 体育与健康教案
  18. 高中体育教案:《篮球》
  19. 高中体育教案:《篮球》
  20. 篮球公共体育课教案

以上为《1.初中球类教学设计指导与课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