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6一17)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ENOKI”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0-12-24 01:26:30 举报文档

以下为《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6一17)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题:第二章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概念和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难点:利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三角尺。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找学生到黑板上用三角尺随手画直线,数一下相关两条直线公共点的个数。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叫做平行线。

巩固练习: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活动目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归纳总结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一

. 

问题1:观察2.1—4:∠1和∠2的顶点是什么?

答:顶点为o。

它们的两条边具有什么关系?

答:∠1(∠2)的两边是∠2(∠1)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用量角器测量一下∠1和∠2的度数,大小有何关系?

答:∠1=∠2。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具有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响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2:剪子可以看成图2.1—4,那么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

答:相等。对顶角相等。

问题3: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注意:c.∠1和∠2虽然有公共顶点,但是只有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不符合对顶角的定义,必须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问题4: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零件的圆心角的如图2.1—6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

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度数吗?为什么?

答:40°,对顶角相等。

活动目的: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动手实践二

利用三角尺或直尺完成下列作图:

1.请画出两个角,使他们的和为直角。

2.请画出两个角,使它们的和为平角。

说一下你的作图方法。

答:1.利用三角尺的直角,先作出一个直角,然后在该直角内,以直角的顶点作一条射线即可;2.利用直尺,先作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选一点,以该点作为起点作一条射线即可。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补角∠1+∠2=180o





五、教学设计反思:

知识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达到学以致用,这是教育的本意。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画两个角的和为90°和180o,体验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图形,为今后学习证明题中有关角的问题打下基础。不足之处是没有时间锻炼学生怎样把解题过程写的具有条理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6一17)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