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力的分解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力的分解》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中第五节《力的分解》,是继第四节《力的合成》后,对力的矢量性、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应用,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本节的学习基于《力的合成》的知识储备,主要体现“合成”与“分解”的等效性、可逆性和统一性,不仅是下一章学习的基础,还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起着“伏笔”的作用。
具体内容有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的法则、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的方法、唯一解的条件、矢量相加的法则等。应分为两课时学习,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从物理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感悟和理解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具备了学习《力的分解》的认知基础。但是,本节的学习要求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几何知识、几何作图和函数运算。这些数学方面的能力要求是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本节的新课教学宜安排两课时,问题的选择要循序渐进,不宜过难。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科学思维:
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3.科学探究:
(1)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意识与勇气。
(2)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分力方向的确定和分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实物投影、电子台秤一个、带有细线的滑块一个、圆规一个、一串钥匙、自制斜面一个、自制带有竖直挡板铺有海绵的斜面一个、滑块一个、足球一个、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请一位女生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
指导学生游戏
设疑留悬念
激发学生兴趣
引入新课
力的分解概念及方法
复习分力、合力概念,力的合成概念及方法,得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转换成数学问题: 已知对角线求两邻边,学生们在草稿纸上进行分解,并请多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分解
引导复习,认真倾听
观察,提醒学生不一定在此平面,空间性
引导得出结论:已知合力求分力,在没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分解出无数对分力
衔接力的合成与分解
开阔思维
实际情况下力的分解实例剖析1
观看图片展示:拖拉机拉耙,人拉箱子!
并分析拉力的作用效果
体验:一同学蹲下模拟箱子,另一同学斜向上拉该同学的胳膊,蹲下的同学体验拉力的作用效果,
再换位体验
建立模型,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若拉力与水平方向上的夹角为?,求两个分力。
引导学生思考:斜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对物体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指导学生体验
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斜向上的力拉物体。
从生活走向物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过程,谈收获,
两个方面,知识方面和能力方法方面
倾听,引导学生进行补充,交流思想
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一、力的分解
二、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游戏引入,趣味性强。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结果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组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能够实验收获分享。
充分联系实际,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的理念。
不足之处:
合作实验探究和小组展示,应该再多给些时间,让学生的作用发挥充分。
在方法总结上,应该尽量让学生说。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力的分解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