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XXXXX1XXXXX【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因数和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其中,重点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难点是了解和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教科书坚持精简理论概念和分散难点的处理方式,精简了整除、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概念。首先用除法算式直接给出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领悟到这两个概念反映了整数除法中余数为0的情况;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在掌握了2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然后在进一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规律中认识质数和合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也比较多,教科书中恰当地运用了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本单元内容是后续学习约分、通分、公因数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如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从认知方面,学生的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能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和总结归纳新的知识。但是本单元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概念又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
1.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同时结合具体的例子降低难度,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结合除法算式,抽象概括出“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在感悟“整除”的基础上理解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内涵。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理解与记忆。本单元概念较多,如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又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进行教学,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容易混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知识,不能机械地记忆概念和结论。
1.因数和倍数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例1,完成教科书P5“做一做”和P7“练习二”中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体会依存关系
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知道《西游记》里有哪些人物吗?悟空、八戒、沙僧和唐僧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会很快说出这些人物及人物关系,可能会说他们是师徒关系。教师可以追问:悟空是唐僧的什么人?能不能简单地说悟空是徒弟和唐僧是师傅?结合情境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你们和老师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学情预设】由前一个情境,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
师: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在数学中,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师生关系,让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错的画“×”)
1.6÷6=1,这里6既是因数,也是倍数。 ( )
2.已知a÷b=4(a,b都是非0自然数),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 )
3.24和16都是8的倍数,8既是24的因数,也是16的因数。 ( )
4.自然数1,2,3,4,…都是1的倍数。 ( )
5.3.6是9的倍数。
参考答案
二、7是63的因数,63是7的倍数。
8是32的因数,32是8的倍数。
17是34的因数,34是17的倍数。
13是52的因数,52是13的倍数。
四、1.× 2.√ 3.√ 4.√ 5.×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XXXXX1XXXXX【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