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教科书分3个层次设计教学内容:(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学习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2)四则混合运算(例4)。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打好基础。(3)解?决问题(例5)。这部分内容是用两、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减法、除法的意义及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和运算经验。特别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的转折期,需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不太容易理解减法和除法的意义,而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1.注重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学生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出运算的意义,使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中要纵观全局驾驭教材,适时引导学生把分散学习的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0的运算特性和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3.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组织好练习,深化认识,培养能力。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又要突出练习的针对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要有效组织巩固练习,加强基础运算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例1,完成P3“做一做”,P4“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
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识和经验,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活动和巩固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时,注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自我构建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某某”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1第五、六题。
五、妈妈的微信钱包里有1453元,今天在超市购物后,微信钱包里还剩下879元。妈妈今天购物用了多少钱?
六、元元看一本名著,第一天看了54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看了18页。她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参考答案
五、1453-879=574(元)?
六、54-18=36(页) 54+36=90(页)?
◎教学笔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