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1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发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
⒈试验阶段(程序设计)
1982年开始了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教育部于1983年和1984年先后2次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1984年建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确定了中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方针,并在五所大学的附中进行试验。此间,计算机教育以兴趣小组、选修课等形式开展。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逐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序设计语言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
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要从娃娃做起。”
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3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计算机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七五”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改为“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加强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
1987年我国颁布《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降低了对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了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如“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988年成立了“全国中华学习机教育软件评审委员会”。之后,全国各省、市、地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活动。
1990年北京市各区、县基本都设置了计算机教研员一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开始审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明确了“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提升学生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使学生逐步地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审查在《课标》下的高中教材。
《普通高中(信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教科书(配光盘)
2005年由一部分信息技术专家、教师等,研究制定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二、展望未来(信息时代→知识时代)
预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
关于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出台。
符合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科书陆续出版。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深入人心,逐渐地在我国各省、市、区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全面开展普及。
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后,正在从信息时代向知识时代过渡。
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当具有了极大的、丰富的信息之后,就会考虑如何将得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人类社会就会逐渐地开始由信息时代向知识时代进行转变。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1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发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